“叶班长在,我们就放心了!”这是在南部战区某部,大家遇到技术难题时常说的一句话。大家口中的“叶班长”,指的是该部一级军士长、通信技师叶升学。
【资料图】
接受采访时,提起叶升学,战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。大家都说,叶班长是一名专家型人才,每次通信网络出了故障,有他出马,问题总能迎刃而解。
今年7月,拥有26年军龄的叶升学刚刚被表彰为“全军优秀军士”。多年来,叶升学熟练掌握光纤通信、计算机网络、软件开发、系统集成等10多项专业技能,先后参加全军、战区级重大演训任务保障30余次,用汗水为战区战斗力建设贡献技术力量,被称赞为“守护主战通联的‘兵王’”。
“战场上,每一秒钟都关乎成败”
“有啥急难任务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叶升学”“老叶这人,就喜欢跟各种技术上的‘疑难杂症’打交道”……采访中,类似的评价记者听到了很多。
战区刚一成立,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。中心视频传输系统的安装调试任务落到了叶升学肩上。
“当时感触最深的就是任务很急,只有一周的时间。”叶升学介绍,那次任务采购了五六个厂家的设备,按照常规的流程,应该是先做兼容性测试再进场安装,但当时时间紧、任务重,只能边安装边调试。联指中心有很高的保密要求,厂家技术人员不能进入,调试工作只能靠叶升学和战友们摸索。
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兼容性的问题,叶升学另辟蹊径,自己动手编写了一套系统控制代码,相当于用一套量身定制的软件,把不同标准的设备融合到了一起。这些代码几经升级,一直沿用到现在。
在短时间内能把设备安装调试好已是不易,叶升学还想方设法地“抠细节”。当时,厂家设定的单个显示屏信号切换最短需要200毫秒的反应时间,如果多个显示屏信号同时切换,需要数秒钟反应时间,并且可能造成系统死机。叶升学通过对软、硬件的改造,硬是把单屏切换时长压缩了3/4,多屏切换缩短到0.5秒以内。“战场上,每一秒钟都关乎成败。作为一名战士,服务备战打仗,能抢一秒是一秒。”叶升学说。
“我的爱好就是琢磨,越是搞不明白越想琢磨”
“老叶参与开发的创新项目,个个都实在管用,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。”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叶升学参加过很多项目开发,还担任过项目负责人,有6项成果获得军事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。
第一个获奖的项目是某网络管理系统。那时候,叶升学在担负通信值班任务时发现,不同网系的通信设备自成一体,一名值班员要同时监控好几套系统,并且各个网系之间的数据互不相通,一旦遇到通信故障,分析起来非常繁琐,大家都感到值班压力很大。
能不能把所有数据汇聚到一套系统上来?叶升学说干就干。但是,经过一番试验,他才发现自己“轻敌”了:这项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。其中,最大的难点在于,各类通信设备来自不同厂家,不仅数据格式五花八门,而且设备源代码也无从获取。
“我的爱好就是琢磨,越是搞不明白越想琢磨,一琢磨就着迷,一定要探出个究竟。”碰上这个情况,叶升学钻牛角尖的犟劲上来了。既然没有捷径可走,那就用最原始的办法——逐个设备测试摸索。就这样,他开了半年的数据“盲盒”,终于把各个网系的数据汇聚到了一个系统上。这个系统的投入使用,让大家值班时只需要关注一台电脑,而且还能通过数据关联分析进行故障自检,受到战友们的好评。
“别着急,总有学会的那一天”
在战友眼中,叶升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“学霸”。但是,和大家认知中的“学霸”不同,叶升学入伍前只有初中学历。当兵后,叶升学发现,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,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。于是,他利用一点一滴的业余时间看书学习。通过自学,他陆续取得中专、大专、本科学历,后来又获得了中山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。
“别着急,总有学会的那一天!”这是叶升学挂在嘴边的话。如今,40多岁的叶升学,依然对新知识充满渴望。
“叶班长爱学习,是个‘技术控’。”高级工程师何靖波曾和叶升学住在同一间宿舍,刚搬进去时,他发现叶升学休息时间基本都在操作电脑,本来以为他是在上网,没想到凑过去一看,原来叶升学正在学习一种新的编程语言。
何靖波深入了解才知道,这个老兵不仅是通信专家,还是电脑高手,光编程语言就熟练掌握七八种。当时,何靖波牵头的项目正好缺一名既懂通信又懂编程的多面手,就这样,叶升学成了那个项目组里唯一一名士兵。
叶升学不仅自己好学,还乐于把知识传递给战友们。一次视频会议,现场突然出现画面故障,工作人员请来叶升学帮忙。叶升学逐条线路排查,抽丝剥茧地将故障问题解决,并加班加点准备训练教案为大家开课讲解。
“叶老师,再讲讲!”那次,原定20分钟的微课,在全室官兵的一再要求下,硬生生被“拖”成了一个半小时。从理论讲解到实际操作,叶升学手把手地教、一条条地讲。遇到大家难以理解的地方,他一遍又一遍解释说明,不厌其烦,直到所有人都搞明白为止。
(吴士参与采写)
本报记者 李龙伊
本报记者 李龙伊